• 數字東林
  • 電子郵件
  • 領導信箱
  • 校園電話
  • 校園地圖
  • English
首頁

您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 學術動態 > 正文

鍋爐煉就院士,平凡鑄就輝煌——秦裕琨院士做客《乐成在路上》

日期:2011-10-18 點擊數:

10月17日15:00,由研究生部團委組織策劃的訪談活動——第九期《乐成在路上》在動資樓國際會議廳順利舉行。我國熱能工程學專業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哈工大副校長秦裕琨教授做客《乐成在路上》,爲同學們講述了他78年人生曆程中求學、科研、育人和家庭生活的點點滴滴。

秦裕琨院士是上海人,訪談一開始秦老就帶現場同學回到了六十多年前的上海——少年時的秦老目睹了租界巡捕、日本占領軍、美國大兵在中國領土上欺辱中國人的曆史,樁樁件件國对头恨曆曆在目,使他的心中埋下了工業救國、振興中華的種子。解放後,年僅20歲的秦院士只用三年時間就從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畢業,並懷著爲社會主義多做貢獻的理想來到中國的重工業基地——哈爾濱繼續深造,在哈工大學習鍋爐專業,並同時兼任教職,是“哈工大八百壯士”之一。談到這裏,秦院士感伤道“我第一次當教師時才二十一歲,自己也還是學生,只好現學現教,所以講的不快。但我的學生學的很好,正是因爲我當時的知識儲備還不足,學生沒有辦法就要去自學,事實證明這是有好處的,自學應成爲大學生必備的能力。”

谈到科學研究,秦院士对今世学子满怀希望。回首秦院士的科研生涯,正是他那不怕风险、掉臂小我私家得失的科技攻关热情,才使他在文革期间取得“自然循环热水锅炉”和“燃褐煤流化床锅炉”研究的重大突破;正是他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措施总比困难多的科研攻关思想,才使他在80年代利用自己提出的“拨煤风”技术,一举挽救一座价值近一亿的电厂;正是他那敢于逾越自己、革新创新的科研攻关精神,才使他在90年代放弃了熟悉的流化床研究领域,转而从事煤粉燃烧研究,使研究开发的“风控煤粉燃烧技术”缔造了年创经济效益1.3亿的奇迹。谈到结果,虚怀若谷的秦院士只是淡淡地体现“专著,是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写课本的荟萃”“科學研究要注重团队精神,一两小我私家很难做出大孝敬”,当同学们看到秦院士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从总理手中接过证书的照片时,现场发作出热烈的掌声。

談到學生,秦院士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的學生,哈工大1977級熱能工程專業李靜海,現已成爲我國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他很是重視學生的思想事情,曾將自己對學生思想教育的經驗寫成《如果中國不實行社會主義》一文在人民日報發表。由秦院士牽頭的哈工大實驗學院現已發展成爲國家輸送拔尖人才的知名學院。

秦院士坦言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家人的支持。他略顯驕傲的告訴在場同學,今年正是他與夫人的金婚年,引來同學們祝福的掌聲。訪談中展示了秦老攜夫人在各地的合影,爲各人展現了一位科學家溫情感性的一面。

觀衆提問環節,秦裕琨院士對現場同學提出的專業如何選擇、科研如何進展方面的問題給予了耐心的解答。認爲每個學科都有它的特色和價值,並笑言自己所學的專業不過是“燒鍋爐的”,卻燒出了高科技,燒出個院士來,勉勵同學們要熱愛自己的專業,把本專業的學問做好。

在活動中,秦院士以一位大師的虛懷若谷、平期待人;一位教師的字字珠玑、誨人不倦;一位慈父的高山仰止、語重心長,令在場同學深深折服。(李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