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東林
  • 電子郵件
  • 領導信箱
  • 校園電話
  • 校園地圖
  • English
首頁

您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 學術動態 > 正文

土木工程學院舉辦學術報告會

日期:2012-06-29 點擊數:

學術報告會一:

題目:現代空間結構

時間:7月2日下午3:00

報告人:沈世钊院士

地點:東北林業大學主樓主東501(土木工程學院學術報告廳)

歡迎老師、學生參加!

沈世钊院士簡介:

沈世钊,結構工程專家。1933年12月18日出生于浙江嘉興。1953年同濟大學結構工程系畢業,1956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班畢業,此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建築大學等高校任教,1990-1995年擔任哈爾濱建築大學校長。現爲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历任中国修建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會监视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四、五届全国博士后治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2008奥运会场馆建设高级照料、国际《Space Structures》杂志编委等社会学术职务。

1990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孝敬专家”称谓,1999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获国际空间结构协会(IASS)“Honorary Membership”称谓。

八十年代以來致力于大跨空間結構新興學科的開拓,在“懸索結構體系及其解析理論”、“網殼結構非線性穩定”、“大跨屋蓋風荷載及風效應”、“網殼結構動力穩定性及在強震下的失效機理”等前沿領域取得重要结果;並結合重大工程創造性地設計了多項具有典型意義的新型空間結構,爲我國大跨度空間結構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结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建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全國建築結構設計一等獎等20余項獎勵。迄今發表論文200余篇,出书《網殼結構穩定性》、《懸索結構設計》、《鋼結構構件穩定理論》等著作,培養碩士、博士100余人。

?

學術報告會二:

題目:加筋土橋台整體橋梁系統

時間:7月5日下午3:00

陈诉人:Chengyu Li(李成玉)教授

地點:東北林業大學主樓主東501(土木工程學院學術報告廳)

歡迎老師、學生參加!

李成玉教授簡介:

李成玉,橋梁工程專家。1958年6月15日出生。1983年東北林業大學畢業,1995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獲得結構工程博士學位。2000至今在美國克羅拉多大學任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擔任美國URS公司項目經理、橋梁工程首席工程師。是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會員、美國結構工程師協會會員、美國混凝土協會會員、美國鋼結構建築協會員。任美國混凝土?協會纖維混凝土學會副理事、美國混凝土協會质料雜志審委。

近年來分別獲得如下獎勵:橋梁開裂的三維結構模型分析獲2000年美國工程項目優秀獎;六街跨線大橋狀態評估獲2003年美國工程協會工程項目優秀獎;TH52(ROC52)公路設計獲2006年全美國公共工程項目一等獎。主持過多項美國大型橋梁設計項目。

?

學術報告會三:

题目:Echo friendly Downward and Upward extension Remodeling Technology of Existing Building

時間:7月6日上午10:00

報告人:卞沆龍?博士

地點:東北林業大學主樓主東501(土木工程學院學術報告廳)

歡迎老師、學生參加!

卞沆龍教授簡介:

卞沆龍,工學博士,韓國高麗工程技術咨詢公司(E&C)董事長,本科畢業于韓國高麗大學,博士畢業于清州大學,全州大學等多所大學兼任教授,韓國建築施工技術土木工程協會理事,韓國施工宁静組委會質詢委員。70年代開始致力于工程結構的糾偏加固新技術開發,先後申請10項相關技術專利。他發明的鋼管灌注樁反力頂升技術(簡稱PR技術),適用于建築物、構築物和橋梁結構,整個加固過程中不影響結構的正常使用,無噪音汙染,所用設備輕便,能夠在狹小空間內進行施工,並具有“開拓地下空間”的用途,已在韓國、日本和美國獲得了相當的理論和實踐结果,並在我國多家大學與科研院所的技術交流中獲得認可。卞博士主持完成多項大型工程的糾偏加固,在韓國具有很高聲譽,因其突出貢獻,2006年榮獲韓國建築結構最高獎—韓國總統獎。

?

學術報告會四:

題目:中國鋼橋新技術???

時間:7月7日下午3:00

報告人:吳沖教授

地點:東北林業大學主樓主東501(土木工程學院學術報告廳)

歡迎老師、學生參加!

吳沖教授簡介:

吴冲,1982年PP电子大学本科结业后留校任教。1987~1998年教育部公派会见者学在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土木工学科耐震研究室,进修桥梁振动与抗震设计;1992年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在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土木工学科攻读博士,1996年获博士学位。1996.4~2000.9先后在日本Asia Civil Engineering Ltd. Co.和日本Oriental Consultants Ltd. Co.担任技术主查,2000年回国是情,现担任同济大学桥梁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修建设计研究院(团体)有限公司桥梁工程设计分院副总工,重大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钢结构协会桥梁钢结构分会理事。主要从事钢桥与组合结构桥梁、施工技术与装备、桥梁抗震、地下结构抗震的教学、设计与研究事情。

在國外曾負責和參與多座鋼橋和地下結構的設計事情。回國後曾參加交通部《公路鋼結構橋梁設計規範》修訂、建設部《都市軌道交通結構抗震設計規範》制定、建設部《鋼管滿堂支架預壓技術規程》制定。主持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鋼-混凝土組合索塔受力機理與設計要领研究》,參加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超千米斜拉橋體系及減災減振技術研究》、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鋼橋設計施工成套技術研究》,《大跨鋼橋關鍵構件的疲勞性能與合理構造試驗研究》和《樹脂瀝青組合體系鋼橋面鋪裝技術研究》。

負責和參與蘇通大橋、東海大橋、上海市崇明越江通道工程長江大橋、泰州大橋、盧浦大橋、南京長江公路三橋、蘇通大橋、南甯大橋、濟南黃河二橋、遼甯省濱海公路遼河特大橋、杭州市九堡大橋、虎門大橋、浙江椒江二橋等多項國家重點工程的關鍵技術專題研究事情。參加設計40余座橋梁設計、發表論文100余篇,主編《現代鋼橋》、參編《橋梁設計常用數據手冊》,翻譯出书《美國鋼結構設計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