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東林
  • 電子郵件
  • 領導信箱
  • 校園電話
  • 校園地圖
  • English
首頁

您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 學術動態 > 正文

動資學院之父,五千桃李之源——馬建章院士做客《乐成在路上》

日期:2012-11-21 點擊數:

11月20日14:00,由研究生院團委組織策劃的訪談活動——第十一期《乐成在路上》在動資樓國際會議廳順利舉行。我國著名野生動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建章教授做客《乐成在路上》,爲同學們講述了他75年人生曆程中求學、育人、動物保護事情以及家庭生活的點點滴滴。訪談過程中,馬院士還爲現場同學演出了精彩的魔術,展現了一代大師多才多藝一面,現場氣氛熱烈,掌聲頻頻。

已近耄耋之年的馬建章院士面色紅潤,思維敏捷,訪談一開始就以一口隧道東北話向同學們講述自己的兒時趣事。回顧往事,馬院士似乎又回到了在家鄉爬樹和觀鳥的童年時光,正是在那時,一顆熱愛自然關愛動物的種子被埋藏在心底。1956年,剛剛從林業學校畢業的馬建章面臨一次人生選擇,在北林和東林的兩個保送機會面前,因爲東林學制是五年,馬院士懷著能多學習一年知識的渴望毅然放棄了進京機會而選擇了東北林學院,而這裏也成爲他夢開始的地方。

1960年,23歲的馬院士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面對著我國野生動物研究領域的空白,馬院士白手起家,創立起我國第一個森林動物繁殖與利用專業。沒有教材,他和一批青年教師對蘇聯教材進行翻譯和總結;缺乏理論指導,他開創性的提出了“保護、馴養、利用”的野生動物辯證理論;教學環境不佳,他大膽提出了向國外借展金絲猴來籌錢建樓的構想。半個世紀過去了,馬建章院士所創辦的野生動物系已經發展成我國唯一一所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培養人才五千余人,遍布除台灣以外的全國33個省份,已成爲我國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中堅力量,被學界尊稱爲“馬家軍”;他于60年代提出的“保護、馴養、利用”理論已于1988年經全國人大批准作爲《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立法原則寫進了执法條文;一棟1.1萬平方米的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大樓于1993年拔地而起,時至今日仍是我校最具現代化的大樓之一,當年出國借展的金絲猴也早已借展期滿平安回國。聽到這裏,同學們以掌聲向馬院士体现敬意。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野生動物學科有著其天然的實踐性,馬院士也爲現場同學講述了他的野外經曆。爲了研究大型獸類的痕迹,馬院士曾在小興安嶺遭遇東北虎而虎口脫險,在浩良河曾親曆黑熊並幸運全身而還。他那爽朗的笑聲和不畏艱險的樂觀信念熏染著現場同學。正是由于馬院士的不懈努力,在他主持下建设起紮龍自然保護區和賀蘭山自然保護區,建设了我國首個貓科動物繁育研究中心,首個科學化治理的熊類飼養場,首個對外開放的獵場——桃山國際獵場。在近年來諸如開放狩獵和黑熊取膽的熱點事件中,面對外界對他動物保護觀念的質疑,他也願意與質疑者公開討論。在活動現場,馬院士關于野生動物“不行一味保護杜絕獵殺,而應合理開發利用”的主張获得了現場同學的贊同。

談罷學術,馬建章院士還爲同學們准備了魔術演出,將整場活動推向热潮。他將魔術中變出的開心果分給現場同學,並祝願同學們能開心成長,現場呈現一派其樂融融的祥和氛圍。談抵家庭,馬院士也体现了對家人幾十年如一日對自己默默支持和奉獻的谢谢之情。

在活動的最後,主持人代表研究生院向馬院士贈送寫有“恩師頌”的書法作品。同學們体现,本次活動爲各人創造了與馬院士近距離接觸的機會,馬院士行事間那份遠見卓識令人欽佩,治學中那份嚴謹求實令人敬仰,言談間那份樂觀開朗令人歎服。(李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