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书馆相知 以念书圆梦”主题系列运动已近尾声,5月23日,这一系列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名著与影戏”专题讲座,在图书馆影音欣赏室如期举行。
18時,圖書館影音欣賞室相聚了許多外國文學愛好者,不少讀者是出于對雨果作品的關注和喜愛而來。主講人趙一霖老師把精心准備的講座內容呈現給各人,並與讀者進行了交流。
趙老師先從傳記作家莫洛亞對維克多·雨果的評價講起,莫洛亞說:時間可以淹沒大海,卻淹沒不了岑岭……趙老師明確了借用莫洛亞的評語作本次講座題目的理由,將雨果這位在十九世紀在法國文壇馳騁奮進的偉大作家的生平、創作结果、思想履曆及與中國的關聯逐一進行了介紹。隨即趙老師對雨果不朽的傑作《悲慘世界》進行了重點講解。她從《悲慘世界》的創作、主要情節與人物形象的象征意義、《悲慘世界》的價值及由文字變爲電影的《悲慘世界》等方面,對這部世界名著進行了介紹和分析。對于世界文學名著改編成電影過程所遇到的問題趙老師以“當文字變爲電影”爲小標題與讀者進行了交流。各人一致認爲,電影對于名著的改編有益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擴台甫著的傳播力度,重生動直觀富有吸引力地讓更多的人知曉名著;在名著改編的過程中可以進行须要的刪、合理的增,而爲了迎合大衆的需求所進行的改動卻損害了原著的思想價值。趙老師以1998版的電影《悲慘世界》爲例,與各人一同比較了其中乐成的刪節之處與引發爭議的對主人公冉·阿讓與芳汀關系的處理,各人一致認爲,文學名著電影的欣賞的確不能替代原著的閱讀,它們是兩種差异的審美感受。
在講座進行的過程中,趙老師與讀者親切交流,不斷激發讀者對名著與作者雨果的認知回顧,有些讀者甚至憶起了中學時代曾經接觸過的雨果的作品,仍然津津樂道。這次活動雖然在小衆範圍內進行,但卻讲明圖書館始終推行心系讀者需求的服務原則,充实利用圖書館的人力物力資源爲學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盡職盡責。
講座曆時近一個小時,在同學們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趙一霖)

